有聘请过保姆、钟点工的市民多数都有这种感觉:现在要请个做家政的阿姨是越来越贵,也越来越难。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近日开展的一项调研印证了这一点。调查发现,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近年来确实涨得很快,而市民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从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至2014年,中山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工资年均增长9.7%,累计增长58.7%;春节假日期间工资涨幅更大,近两年增长幅度均超过17%。
现状收入高的家庭,服务需求越大
保姆的工资自2011年起出现较大的增长。从不同工种来看,目前不住家的保姆工资为每月2800元到3500元,住家保姆工资从2011年的每月2500元左右升至现在的每月3500元至4500元;月嫂工资近年也上升较快,初级月嫂月工资2007年约为3300元,到2010年升至3800元,现在约为4800元,而中级、高级、金牌、特级、顶级、钻石级月嫂月工资则每个级别依次增加1000元,最高可过万元;钟点工工资也由几年前的每小时10元升至现在的20元至30元左右,在部分港澳人士聚居的小区每小时则高达35元—40元;医院护工收费更高,日工资高达200元,节假日则以平时收费的2—3倍计算。
尽管工资水涨船高,家政服务人员在市场上依然十分抢手。采访了191名市民,有六成没有接受过家政服务,他们当中仅有三成表示没有家政服务需求,过半人认为三年内都有此需要。而且家政服务也由一种“小众”需求转变为“大众”需求,尤其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接受和需要家政服务家庭的比例也相应提高。
月人均收入2000元至5000元的家庭中,逾三成曾接受过家政服务,有家政服务需求的占63.0%;月人均收入5000元至8000元的家庭中,逾五成的家庭接受过家政服务,有家政服务需求的占70.2%;而在月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的家庭中,均有家政服务的需求。
问题行业小、散、弱,从业人员紧缺
“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十几平方米办公场所”是家政服务企业的普遍形象。调查显示,在家政服务行业准入机制、资质认定机制、监管机制仍不完善的情况下,知名度高、专业性强、操作规范的家政服务企业不多,“麻雀”公司、个体经营户占多数,撇开中介公司私人揽活也存在一定市场,整个行业呈现出小、散、弱的局面。这样就导致了家政服务标准缺失、定价随意,质量无保障、权责不明确等问题。
调查发现,大部分中介公司只是提供简单的“介绍工作”服务,从中收取保姆和雇主两头200至500元的中介费。承诺在2—3个月内不满意可换人的已属不错,有的仅起中间牵线作用,没有任何跟踪监管措施。另外,中小中介、私人接活等往往多是“口头协定”,即使签了服务协议也不规范,服务不受法律法规约束,导致供求双方得不到应有的权利保障,发生纠纷和争议时家政服务中介无力或不予处理,也难以寻求其他渠道投诉解决。
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的“供不应求”和“供不适求”,使目前的家政服务市场成为卖方市场,数量上和结构上的供需矛盾日益突显。消费者埋怨家政服务人员服务费用过高、工作不专业又爱偷懒,却没有更多或更好的选择,甚至还逐年被迫加工资;而有专业技能的家政服务人员如熟手保姆、金牌月嫂、有经验的看护员等则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建议着力推动行业产业化与规范化
要改善家政服务业目前的散乱局面,提升整体服务质量,需要社会各方共同配合,尤其是通过加强规范来推动行业的产业化与规范化。
在产业化方面,可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进入家政服务业,并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规范化方面,可适当运用地方立法权,有计划地逐步完善家政服务行业标准,规范市场准入标准、收费标准、服务标准以及纠纷处理办法,明确家政服务企业的行业定位,由中介型逐步向员工型、劳务派遣等形式转变,建立从业人员个人资料档案,签订劳务雇佣合同,形成约束保障,促进家政服务竞争步入良性循环,推动家政服务业的发展。
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应尽快完善家政服务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家庭服务网络中心服务热线以及网站在推介家政服务方面的作用,拓展健全网络诚信登记、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