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汤可不能喝了,放了一晚上,有毒!”相信不少人都在饭桌上听过长辈们这样的警告。每次看到吃不完的汤被收起来,心里总会犯嘀咕,这隔夜汤,到底能不能喝呢?
在咱的日常生活里,剩汤的情况太常见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美味的炖汤,要是不小心做多了,剩下的汤该怎么办?第二天早上,看着那锅隔夜汤,心里直打鼓,喝吧,怕对身体不好;倒掉吧,又觉得浪费。这种纠结,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其实,关于隔夜汤有毒的说法,最早是有研究表明,煮熟的食物放置一夜后,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在温度不够低的环境下。想象一下,夏天的晚上,没吃完的汤就那么放在厨房台面上,温度适宜,这不就成了细菌繁殖的“天堂”嘛。特别是汤里要是有鸡肉、牛肉这些富含蛋白质的食材,那细菌更是“疯狂生长”。喝了被细菌污染的汤,肠胃肯定受不了,肠胃炎可能就找上门了。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汤里的一些营养成分,像维生素C和B群,也会慢慢流失。这就好比给健康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不仅营养少了,肠胃负担还加重了。久而久之,大家就都觉得隔夜汤不能喝。
但真相到底如何呢?多年的传言后,终于有科学家站出来,用实验为我们揭开了谜底。2017年,某国际食品科学期刊上发布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围绕隔夜汤展开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先是选了几种常见的汤,像香浓的肉骨汤、清爽的蔬菜汤,还有酸甜的番茄汤等。
接着,把这些汤放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存放。结果发现,隔夜汤能不能喝,关键不在“隔夜”这两个字,而是和保存温度、加热方式紧密相关。要是汤存放在30℃以上的环境里,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喝了这样的汤,食物中毒的风险可就大大增加。但要是把汤冷藏在4℃以下的环境中,就能安全存放24小时,营养成分也不会丢失太多,甚至有些汤经过一夜的浸泡,味道反而更浓郁了。
再来说说加热。研究人员还发现,第二天喝隔夜汤的时候,一定要加热到100℃以上,只有这样,才能把潜藏在汤里的有害细菌统统杀死。要是只是随便热一下,汤里的细菌没被完全消灭,喝了还是可能会肠胃不舒服。
那为啥有些人喝了隔夜汤会不舒服呢?主要还是和储存过程中的细菌繁殖有关。要是汤在保存的时候没冷藏,或者加热时温度没达标,细菌就会趁机捣乱,让人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另外,汤里的某些食材,像土豆、胡椒等,长时间存放后可能会发生变化,喝了也容易消化不良。但这可不是汤本身有毒,而是储存不当或者加热不足造成的。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隔夜汤都有风险。汤第二天能不能喝,关键看存放方式。比如说,今天做的汤没喝完,要是放在室温下十多个小时,细菌肯定会大量繁殖。但要是放进冰箱冷藏,那就安全多了。肉汤因为富含蛋白质,容易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保存不当喝了就容易肠胃不适。不过蔬菜汤、番茄汤相对安全些,只要冷藏得当,24小时内饮用基本没啥问题。
为了能安心喝隔夜汤,这里有几个小窍门:
1. 及时冷藏:汤要是打算隔夜喝,喝完就赶紧放进冰箱,别在室温下长时间存放。
2. 彻底加热:喝之前把汤加热到100℃,并且多加热一会儿,确保把细菌都杀死。
3. 控制存放时间:尽量在24小时内喝完隔夜汤,虽然24小时内不会有大问题,但时间再长,保鲜效果就不好了。
4. 喝前检查:任何食物放久了都会有变化,喝隔夜汤前先闻一闻、看一看。要是有异味或者颜色不对,那就别喝了,安全第一。
所以说,大家不用谈“隔夜汤”色变。只要掌握好存放温度和加热温度,隔夜汤完全可以放心喝。反而是保存不当或者随便加热,才容易让隔夜汤变成“问题汤”。